贫脱没脱 听群众说
监管要防止形式主义,考核要和群众见面,不妨多来些不定期走访
今年两会期间,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今年是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。
脱贫攻坚要真抓实干,不能来虚的、弄邪的。比如,个别干部对扶贫资金动起了歪脑筋,想方设法揣进自己腰包;再比如,有的地方把精准脱贫搞成了精准填表,靠弄材料、造数字完成摘帽。前者是中饱私囊、贪污腐败,后者是弄虚作假。这两种行为,对扶贫工作危害都非常大。
腐败侵蚀宝贵的扶贫资源,造假动摇群众对扶贫的信任,而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的危害也不容忽视。最近,创业圈讨论过一篇主题是拒绝伪工作的文章,说有的公司看着从早忙到晚,每个人都脚不沾地,上厕所都掐着秒表,可是一看业绩,刷刷往下掉。认真一研究,发现每个人忙的都不是地方,甚至有的只是做姿态,甭管干什么、有效没效,我没闲着——那管什么用啊!
各级扶贫干部必须时刻绷紧作风建设这根弦。首先搞好自我约束。别想“巧”法子,别想着走捷径了。与其等着东窗事发,裱糊露馅,何不老老实实干事、扎扎实实攻坚克难呢?
自律之外要有他律。要防住腐败和造假,关键靠行之有效的反馈监督机制。在资金的使用上,审计等职能部门要加大审查力度,定期开展专项审计,避免出现贪污浪费。在脱贫效果的确认上,要实施最严格的考核评估,层层较真。
扶贫不能来虚的,监管更要落到实处。考核必须要和群众见面,不能只听干部讲,更要听群众说。不妨多来些不定期走访,直接进到贫困群众家里。不少问题就是在突访中暴露的。发现问题就要坚决纠正、严肃处理,让事后问责成为真真切切的震慑。
除了加大监管力度,不断强化不敢腐的震慑之外,还要在制度上扎牢不能腐的笼子,增强不想腐的自觉。目前,脱贫攻坚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依然不少。要啃下最后的硬骨头,作风问题这根弦更松不得,只有再接再厉、一鼓作气,才能脱真贫、真脱贫,实现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的庄严承诺。